郭婉容事件
定義
- 1988/09/24 財政部長郭婉容,在台股收盤後宣布 1989/01/01 起恢復課徵「證券交易所得稅 (證所稅)」
- 隔週一:開盤即微幅下跌,但隨即全數股票跌停
- 之後連續 19 個交易日無量跌停 (當時跌停幅度為 5%,第 5 日後改為 2.5%),指數從 8700 點跌至 4870 點,造成市場恐慌與融資斷頭潮。
- 最終該政策被迫終止,改以調高「證券交易稅 (證交稅)」取代。
- 證所稅:
- 目前台灣多數上市櫃股票交易「不課徵」證所稅,但若有「未上市櫃股票獲利」或「超額基本所得」等特殊情形,則仍可能被課徵證所稅。
- 上市櫃股票自 1990 年代起停課,只進入最低稅負制計算。
- 投資人上街抗議,立法院強烈質詢,社會壓力驟增。
- 政策評估不足,證所稅實施未滿一年即遭取消,並併入調高後的證交稅 (至今為台股主要稅收來源)。
重大影響
- 台灣股市史上罕見的急跌與流動性危機,投資信心重挫。
- 幾乎所有股票無法成交,連融資擔保品都賣不出去,造成大規模斷頭與資金鏈斷裂。
- 政策評估與溝通不足,成為台灣稅制改革與金融監理的重要教材。
- 證券交易稅作為替代方案,繼續成為台灣重要稅收來源。
郭婉容本人後續
- 郭婉容因本事件承受極大壓力,但隨後仍繼續擔任財政部長及政府重要職務,退休後被視為台灣財經界重要人物。
歷史意義
- 本事件被廣泛稱為「郭婉容事件」或「1988 證所稅風暴」,至今仍是許多人談及台股劇烈波動時的警示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