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7/7(一) 關稅將揭曉!美股還能漲?真決裂!馬斯克成立美國黨【早晨財經速解讀】
節目金句
- 「過去幾十年笑話馬斯克這件事情,其實風險很高的,因為歷史上笑話他的人後來都變成笑話了嘛。」
- 「希臘的經驗還是提醒世人嚴格的財政紀律,你只要有決心、正確的政策,你始終還是能夠回來的,迎來轉機。」
Mind Map
三句話總結
- 美國對等關稅將於 7/9 通知、8/1 開徵,空窗期成為各國衝刺談判的黃金時間。
- 川普第二任期迅速推動「大美法案」,短線推高美股、壓低美元,但貿易戰延長、全球投資信心轉弱,通膨疑慮升溫。
- 關稅利空逼近,美股仍由科技權值股撐在高檔,而台灣市場則因新台幣升值,央行出台防炒匯措施,談判卡在農業開放。
投資建議
- 目前市場自 4 月後已無明顯加碼空間。
- 應先關注自然乖離回檔,而非單看川普政策造成的震盪。
- 建立不受川普個人影響的判斷框架至關重要,因為即便許多利空消息,美股仍持續上漲,顯示大戶並未離場。
美國關稅進展
- 7/9 為通知大限,8/1 開徵。
- 整體稅率區間 10%–70%,平均關稅恐從 11.5% 升至 20%–27%。
- 受影響最大的國家是與美國有大幅貿易順差的國家:中國、德國、日本、瑞士、愛爾蘭、台灣、南韓、越南等,這些國家對美國國內通膨影響較大。
- 瑞士:
- 可望簽協議,可能取消 31% 藥品關稅,並在國安調查 (232 條款) 下獲得優先待遇。
- 美國是瑞士藥品主要的出口市場,製藥大概佔瑞士對美出口接近一半
- 瑞士需配合減少從中國採購原物料及全面性的內部開放。
- 新關稅 3 種類型
- 已簽協議:如越南、英國,按協議徵稅。
- 誠意談判中:如台灣,可獲延期或維持 10%。
- 拖延談判:片面宣布新稅率,可能無需等到 8/1,直接課徵關稅。
- 貿易戰與關稅戰的代價:
- 關稅戰「不宜拖太久」,拖延越久,市場上的投資效率和預期越差,全球經濟受投資者拖累,導致私人投資案規劃和釋出停滯,許多承包商和建築商可能無法獲得工程款而破產倒閉,宜於 7–8 月間一次性解決。
亞洲各國談判進度
- 8/1 成為亞洲各國新競爭起點,匯率升值幅度與關稅高低決定競爭力。
- 越南:
- 第一個簽訂貿易協定的國家,關稅從 46% 降至 20%,越南完全開放市場實施零關稅。
- 中國商品從越南轉運到美國,將加徵 40% 轉運稅。
- 若日本、馬來西亞、汶萊、韓國等國能以類似越南的減半幅度 (除以 2),亞洲平均稅率可能約為 15%。
- 中國、美國、英國:已在 7 月初達成協議。
- 日本、台灣、韓國、印度、泰國、馬來西亞:仍在談判中,主要聚焦於降低美國商品關稅、提高對美採購與非關稅貿易壁壘的開放程度。
- 柬埔寨:已公佈與美國審查並同意「美柬互惠貿易協定框架聯合聲明書」。
- 亞洲主要製造國面臨的高關稅壓力:
- 柬埔寨、寮國、越南 (關稅目前已砍半) 為前幾名。
- 緬甸 (40%)、泰國 (36%)、印尼 (32%) 壓力很大,若這些國家未能在 8/1 前談成協議,其關稅將高於越南。
美韓談判
- 與美貿易順差大,仍在談判,主要聚焦於降低美國的商品關稅、提高對美採購,以及非關稅貿易壁壘。
- 韓方要求:
- 承諾將加強對美國的投資。
- 主張美國應基於美韓自由貿易協定 (FTA) 的基礎,保持市場優惠,不應撕毀之前的協議。
- 美方要求:
- 要求韓國取消高達 23 項以上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包括牛肉進口限制和科技數據傳輸限制等 (如 Google Maps 等服務受限)。
- 潛在衝擊:美國要求全面開放市場將衝擊韓國本土軟體業。
- 政治考量:韓國李在明推行平衡外交,試圖在美中雙方之間保持平衡,不願選邊站,使得美方對韓國的強硬態度顯得更為顯著。
美歐談判
- 歐盟與美國的談判存在分歧,但雙方仍釋出善意。
- 歐盟曾提出:
- 透過增加在美投資,來換取關稅減免,要求在汽車、鋼鋁、藥品、半導體、航空等領域獲得配額或較低稅率。
- 總體關稅稅率可高,但要求在藥品、醫療、汽車零組件、鋼鐵及酒精飲料等重點產品上獲得配額放寬或關稅豁免。
- 若 8/1 談判破裂:將對美國大豆、汽車、飛機及威士忌等總值超過百億歐元的產品加徵關稅。
轉運稅與去風險化
- 越南針對中國轉運商品加徵關稅 (轉運稅) 可能逐步套用於各國談判,若各國願採此框架,有助於獲得更優惠的美國關稅稅率。
- 歐盟自 2023 年起,由主席馮德萊恩提出「去風險化」策略,試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並在 6 月與中國會談表達對稀土出口的憂慮。
- 中國則要求歐盟檢討電動車高關稅,提出「最低價格制度」替代。
美日談判
- 僵局核心:汽車稅與農業開放,而日本國內因選舉與通膨壓力,難以在此議題上對美國讓步。
- 美方警告:若日方不讓步,將對日本汽車出口設限並課徵懲罰性關稅。
- 日方立場
- 堅決反對 25% 汽車關稅,要求降低現行稅率。
- 以稻米保護政策維護農業,短期內拒絕美國大米進口。
- 國內政治壓力:
- 兩週後即為參議院選舉,高物價為最大議題。
- 對美示弱恐成致命錯誤,各黨日益鷹派,對美強硬、對內保護。
- 各政黨目前推出的政策也越來越鷹派,對美國越來越強硬,對內部則越來越保護。
- 左派勢力崛起,積極提出補貼對抗通膨:
- 自民黨、公民黨:向低收入與育兒家庭發放消費券,成人 4 萬日圓,其餘 2 萬日圓。
- 日系民主黨、日本維新會:兩年內將飲料與食品消費稅降至 0。
- 國民民主黨:將消費稅降至 5%,待實質薪資回升後調整。
- 日本共產黨:主張緊急降稅至 5%,最終全面廢除。
中國
- 對美出口暴跌 (-34.5%),中國在 5 月份整體出口仍年增 4.8%。
- 許多國家仍從中國採購半成品或原物料,製成成品後轉運到美國市場。
- 鑽空子現象:美國已注意到馬來西亞成為科技禁令的「鑽空子」地點,中國工程師在當地數據中心運算後將硬碟帶回北京,導致今年初台灣出口至馬來西亞的伺服器翻了 5 倍。
- 芬太尼問題:
- 日本已逐步成為新型芬太尼的轉運站,中國組織藉名古屋中轉至墨西哥,再流入美國,主要透過加密貨幣流通,美擬加強加密貨幣資金追查。
- 墨西哥也因芬太尼轉運成為「中轉站」,爆發大規模毒品內戰與遺體棄置事件,高速公路貨物搶劫案頻傳 (2024 年 2.4 萬起)。
歐洲股市
- 表現優於美股,特別是歐洲國防和航太類股,今年漲幅接近 70%,反映歐洲政府大規模投入國防的需求。
美國市場
美股
- 關稅即將公佈,思考美股是否會出現拐點。
- 雖然 7/9 關稅大限將至,但市場似乎並未特別擔心,反而過去一兩周呈現樂觀情緒。
- 1 月以來屢創新高,5–6 月漲幅最強。
- 4 月受對等關稅衝擊,但中旬後股市快速收斂,當月報酬仍優於 3 月。
- 輝達:股價在美國獨立日前夕再創歷史新高,市值達 3. 89 兆美元。
- 川普在國慶日談話中表示,美股和就業市場都處於「all time high」(歷史新高),並強調美國正「回歸」。
- 標普:在 4 月大幅震盪後創下歷史新高。
經濟數據
- 10 年期國債殖利率:目前接近 4.2%,低於川普剛上任時的 4.6%,顯示市場對經濟成長和通膨前景的預期強度不高。
- 美元指數:跌破 100,市場對美元資產偏好度下滑,符合川普貶值目標,以增加出口競爭力。
- 聯準會至今尚未降息,此非川普能顯著干預之處。
川普政策
- 川普第二任期內推動政策速度「非常之快」,包括通過「大而美法案」,延續首任期的減稅政策,並砸 1.4 兆美元。
- 撥出 1500 億美元強化邊境與移民控管。
馬斯克與川普
- 馬斯克國慶宣布成立「美國黨」,理由是「赤字會導致債務暴增,讓美國破產」,批評赤字失控,川普反嗆要將其驅逐。
- 馬斯克擬在明年中期選舉搶關鍵少數,但美國選舉制度 (勝者全拿) 對第三勢力不友善,且歷史上兩黨之外的政黨在全國吸引力有限,很少能在參眾議院勝選。
- 希臘從經濟崩潰邊緣,轉變為歐洲財政模範生的經驗,提醒世人嚴格的財政紀律和正確政策能夠帶來轉機,皓哥認為這也可能是馬斯克對美國的信念。
- 目前希臘成長已經快於歐元區的平均值,甚至實現預算盈餘,重新獲得投資級的評級。
- 綠能政策的重大轉向:
- 「大美法案」取消拜登綠能補貼,終止了家庭太陽能、電動車等補助,轉向化石燃料。
- 普林斯頓大學估計:
- 2035 年前的投資額減少 5000 億美元,拖慢綠能長期發展。
- 2025 年第一季度綠能投資僅 600 億美元,遠低於 2024 年高點,預示本輪綠能投資擴張週期將進入下行格局。
- 特斯拉:歐洲總銷量 (上半年和第二季度) 均遠低於 2024、2023 年水平,2025 年 5 月數據顯示,歐洲總銷量仍同比衰退 27.9%。
台灣市場
台美談判
- 被評「誠意十足」,可望談判期延長至 08/01,暫維持 10% 稅率。
- 台灣中油確定投資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即使十年後才能購氣,仍會自建管道並自行購買。
- 行政院長卓榮泰:談判重點在工業與農業,將守住最敏感項目。
新台幣匯率
- 升值由 33 元升至 28 元,幅度迅猛。
- 央行 07/04 推四大防炒匯措施:
- 外資交割由 T+2 改 T+1,縮短熱錢停留。
- 出口商單日拋匯上限 1000 萬美元。
- 外資持有反向 ETF 比重不可逾 30% (過去曾達 38%),避免熱錢僅為炒匯而非看好台股。
- 央行已緊盯匯率,並呼籲大眾不要緊張。
皓哥笑話
0:42 我所看見的沒來
30:14 地獄
- 網路上有一個笑話,他講說川普那個過世以後去了地獄。
- 那地獄有一個規則,有個條件,就是你如果生前哦,有調戲過女孩子,那個地牢就會被大水給淹沒。
- 後來眾人一看,「哎,怎麼川普是被淹了,不過只有淹到腳踝處。」
- 那大家就憤恨不平,「哎,他怎麼只淹到腳踝?」
- 川普很尷尬嘛。
- 後來又很老實地解釋,「其實我現在是站在拜登頭上,站在拜登頭上,所以很難講,很難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