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8/21(四)AI 泡沫論重啟 熊市啟動?台股還有戲?【早晨財經速解讀】
節目金句
- 「科技本身不是泡沫,股價才是。」
- 「AI 會讓人失業,但是 AV 不會嘛!」
- 「AI 時代最害怕的不只是失控的演算法,也不只是取代人類工作的道德爭議,而是缺電。」
- 「無論模型多強、晶片多快,如果你沒有穩定和充足的電力供應,一切的先進技術只是空談。」
- 「長期投資者這種回檔避不開了,但至少你現在應該會持有不少的現金部位,來因應接下來可能到來的,可能是中期回檔、可能只是情緒回檔,也有可能是景氣循環的調整,正式開始。」
- 「當不了工程師哦,你就去當台積電股東嘛,當不了工程師就去做台積電房東,沒有錢可以投資,你要炒飯、炒麵,你要去當補習班老師,那你最好去科學園區賣、去科學園區教嘛、去科學園區顧小孩嘛,這就是整個生產類週期反覆運算,我們被迫所看到的真實跡象。」
- 「技術是不會泡沫破滅的,股價才會。」
三句話總結
- 美股出現顯著回檔,受市場情緒、Intel 增資、台積電相關傳聞與 AI 產業報告影響,雖然 AI 前景看好,但其獲利能力與就業衝擊仍存疑慮。
- 台灣經濟受 AI 伺服器拉貨潮帶動,7 月出口創新高且訂單大幅集中於美國,但傳統產業衰退加劇,產業發展呈現兩極化。
- 景氣有回檔壓力,但現階段 AI 股價泡沫風險相對不高,關鍵在國家隊推動 AI 競賽與電力供應能否支撐未來成長
投資建議
- 資金管理:長期投資者難避回檔,手上應保有現金部位以應對情緒/中期/景氣三重回檔的可能。
- 事件觀察:短線看 08/23 鮑威爾談話與流動性,中長線留意美國以國安之名的產業股權介入對公司治理與地緣風險的影響。
- 產業選股:聚焦 AI 伺服器鏈等結構性高景氣族群,留意毛利由手機轉向 AI 伺服器的趨勢延續度與訂單節奏。
- 週期判斷:偏向「正常庫存、景氣回檔」,非 2000 年式泡沫破滅,技術不會泡沫,股價才會。
- 目前市場流動性偏緊且利率仍高,先觀察聯準會主席鮑威爾談話,再留意川普對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刺激、干預政策。
全球市場
亞洲進出口概況
- 2025H1 台灣平均出口年增 28%,進口年增 20%,顯著優於中國大陸、南韓、新加坡、美國、日本、德國
- 中國:進口年減 2.7%,顯示內部通縮明顯。
- 南韓:出口年增 0.8%,進口年減 1.2%。
- 日本:7 月出口金額年減 2.6%,為 2021/02 以來最嚴重跌幅,主因汽車、汽車零組件、鋼鐵拖累。
- 德國:出口年減 0.2%。
美國市場
美股 (08/20 ET)
- 道瓊 +0.04% (44,938)、標普 -0.2% (6,395)、納指 -0.67% (21,172)、費半 -0.72% (5,630)
- 美股近兩日顯著回檔,並帶動台股走跌。
- 納斯達克 100 指數:短期出現顯著乖離回檔,但量價顯示下方仍有買盤與支撐。
- 指標股,如 Palantir、輝達,雖有高位回檔,但下影線顯示市場買盤踴躍,情緒面偏向高檔。
Intel、台積電傳聞
- Intel:獲軟銀 20 億美元投資 + 美國政府支持,但出現折價增資洽談,股價重挫 (-6.99%)
- 市場擔憂美方以國安名義,介入台積電、三星股權,影響公司獨立性、人才流向。
- 但晶片法案補助金額,如台積電 66 億美元、Intel 109 億美元,相較台積電 1 兆美元市值、Intel 1,000 億美元市值,難以形成顯著股權影響,因此這並非美股下跌的真正原因,只是市場尋找利空消息來解釋大盤回跌。
經濟數據
- 聯準會降息路徑仍長,流動性不易取得,利率維持高檔
- 2025H1 科技設備、軟體投資佔 GDP 很大一部分。
- 2025H1 美國貿易逆差達 5,830 億美元,較 2024H1 +38%,創新高,與囤貨潮相關。
- AI 數據中心建置量已超過商辦建置量,GDP 投資額約一半集中在 AI 伺服器。
全球 AI 新創融資
- 2025 年全球 AI 新創融資:1,220 億美元。
- 美國佔 1,043 億美元,為 AI 初創、IPO 的主要市場。
- 有近 500 億美元與 AI 相關,過度依賴 AI 發展可能導致影響和衝擊。
- 若 AI 成長放緩,國家隊,如美國、中國,可能基於國防安全持續加碼 AI 與半導體投資,為生產力榮景提供支撐
AI 泡沫論
- AI 技術本身不是泡沫,股價才是。
- TMT 板塊:自 4 月低點以來漲幅已達 50%。
- 泡沫特徵分析:
- 泡沫通常由新技術驅動、股價一年內劇烈上漲可達 300%、交易量失控、供給大量增加。
- 目前 AI 供給集中於少數巨頭,股價雖有泡沫風險,但更可能是正常的景氣庫存回檔,而非類似 2000 年網路泡沫。
- 麻省理工學院 2025 年企業 AI 現況:企業平均投入 300-400 億美元,但 95% 的組織未見具體回報,形成 AI 鴻溝
- 僅 5% 整合式 AI 試點能創造數百萬美元價值
- 優先受惠領域:顧問、會計、法律等,高度結構化與文字密集產業,但也衝擊相關就業。
- 對依賴實體資產、供應鏈穩定產業影響有限。
- 微軟報告:
- 生成式 AI 對知識型工作衝擊大,白領工作被取代風險上升,新職缺不足以完全抵消失業潮。
- 高風險職業:口譯員、歷史學家、乘務員、銷售服務代表、作家、客服代表、CNC 工具程式設計師、電話接線員、旅櫃檯人員、廣播主持人、電台 DJ、電話行銷員、禮賓人員、政治學家、新聞記者、數學家
- 電力問題:
- AI 時代最擔心的是缺電:美國數據中心用電需求至 2030 年恐暴增 4 倍,西岸需求可能超越日本全年用電量。
- 川普批評再生能源,支持發展核能。
- 美國 CPI 電力價格:自 2024 年起直線飆升。
台灣市場
台股 (08/20)
- 台股 -728 點,今年第 6 大跌點,並跌破月線,走勢與費半相似。
- 台積電:-4%,收在 1,135 元。
- 融資:僅 -12 億,顯示下跌空間有限。
- 小台散戶多空比、微台指:多單顯著,情緒出現轉捩。
產業動態
- 7 月出口:566.8 億美元,年增 42%,再創新高,主要由資通訊產品、電子零組件拉動。
- 7 月進口:420 億美元,年增 20%,反映急單效應,預期 H2 出口年增趨緩,明年可能轉為年減。
- AI 伺服器建置與拉貨持續,GB200 貢獻度高。
- 非科技類股普遍衰退:營建業 -39%、貨櫃航運 -38%、自行車 -29%、散裝航運 -21%、製鞋 -10%、汽車 -10%、成衣 -8%、航空業 -3%。
- 少數成長產業:飯店業 (暑假效應)、隱形眼鏡業 (年增 11%)。
- Q2 製造業產值:
- 年增:電子零組件 1.9 兆 (年增 25%)、電腦電子光學 7,078 億 (年增 72%)。
- 年減:汽車零組件、基本金屬、化學材料等佔台灣 50+% 就業人口產業。
- ODM 廠商毛利率變化:
- 手機 ODM 毛利率約 4.7-5.5%,
- AI 伺服器 ODM 毛利率:14% (2018 年 7%)
- 鴻海:轉變為輝達概念股 (過去為蘋概股龍頭),AI 伺服器 Q2 營收佔比 50% (Q1 40%),預估 Q3 85%、Q4 86%,毛利率大幅拉升。
- 7 月外銷訂單:576.4 億美元,整體趨穩。
- 美國佔台灣總訂單營收:35.6% > 中國大陸 + 香港 + 歐洲,顯示台灣在 AI 競賽中無法選邊站,只能選擇最大客戶。
- 台灣供應鏈面臨蘋果 RE100 政策壓力,要求使用再生能源,但台灣再生能源短期內難以累積。
皓哥笑話
12:27 背黑鍋
- 有些工作 AI 大概一輩子都無法取代,像是律師、會計師、政治人物助理或者獨董。
- 為什麼?因為 AI 不能坐牢。
- 哎,這年頭,你要找人背黑鍋也是很困難的。
- 一件事情,這年頭,願意去背黑鍋才是核心競爭力。
- 哎,這些都是專門背黑鍋的,AI 又不能坐牢。
- 所以,有時候我們要尋找,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裡。
19:46 隱形眼鏡
- 你說,怎麼只剩下隱形眼鏡營收還在增高?
- 過去我們提過嘛,聽說是因為 4 月份關稅戰,熊市先殺一波,很多人已經先跌破一次眼鏡了。
- 結果呢,7 月,哎,美股又創高了,又再跌破一次眼鏡。
- 好,現在沒有眼鏡可以戴嘛,現在只好去買隱形眼鏡。
- 所以,隱形眼鏡現在的業績非常不錯。
22:19 電子鼓
- 有一個人到樂器行裡面買樂器,挑了一陣子,那男的就買了一套很昂貴的、頂級的電子鼓。
- 那人家問他為什麼開始練鼓了
- 他說:「哦,因為算命師跟他講說如果事業不順的時候,就去買電子鼓。」
- 後來他就苦練了一整年,雙手都長繭了,但是事業還是沒有太大的起色。
- 後來有一次他又跑去找那個算命師,準備把他揍一頓的時候,
- 那算命師一看到他就說:「哎,怎麼樣?去年買的電子股賺了不少吧?」
- 所以那上面是叫他去買電子股,不是去買電子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