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三到四
毛三到四
定義
- 指毛利率介於 3%~4% 的企業,常見於代工、面板、石化等產業
- 產品單價高但毛利極低,每賣 100 元僅賺 3~4 元毛利
- 成因:高度競爭、產品同質化、議價能力低、價格壓力大
-
來源應該是:茅山道士 (音同)
常見對象
- 電子代工:仁寶 (2324)、英業達 (2356)、廣達 (2382)
- 面板製造:友達 (2409)、群創 (3481)
- 傳統製造:塑化、鋼鐵等大型工業集團
投資限制與風險
- 盈利空間有限,營收放大也難以帶動獲利明顯成長
- 股價表現受限,除非毛利率顯著改善
- 抗景氣循環能力低,容易受原物料成本、景氣變動衝擊
轉型契機與股價彈性
- 若毛利率從 3~4% 提升至 5~6%,EPS 可能出現倍數成長
- 成長動能來自:
- 技術升級:切入 AI 伺服器、雲端、車用等高毛利領域
- 組合優化:去除低毛利產品、提升自有品牌比重
- 自動化導入:降低人力成本、提升產能效率
案例觀察
- 仁寶 (2324):2024 Q2 毛利率升至 5%,為 13 年新高
- 廣達、英業達:靠 AI 伺服器出貨推升毛利率至 5% 以上
- 趨勢反映:市場對毛利率彈升的低基期公司給予股價重估空間
延伸術語:「坐二望一」
- 形容毛利率 < 2% 的企業,幾乎無利可圖
- 更顯產業競爭殘酷與價格戰激烈
- 多見於成熟度極高、缺乏產品差異化的供應鏈末端企業
投資建議
- 不應僅因低基期而佈局「毛三到四」公司,應觀察:
- 是否有切入高成長領域
- 是否具備轉型或改善體質的明確計畫與數據驗證
- 僅當轉型成效顯現時,才具有價值重估機會
結語
- 「毛三到四」是一種長期壓抑台灣製造業發展的結構現象
- 若能擺脫低毛利困境,將對股價與企業競爭力產生顯著正面影響
- 投資時應兼顧產業趨勢與公司策略,而非僅看現階段毛利率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