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ive ETF
定義
- 依固定規則複製指數成分與權重,目標貼近指數表現
- 指數決定最終績效,上下波動源於指數本身
- 經理人職責僅限降低追蹤誤差,不負責超額報酬
台灣市場現況
- 制度現況:以被動式為主,主動式 ETF 逐步出現,皆於集中市場交易
市值型 ETF (Market-Cap-Weighted ETF)
- 無加工
- 元大台灣 50 (0050)、富邦台 50 (006208) 為大型股;元大中型 100 (0051) 為次大型股
- 0050、006208:最大的 50 隻
- 0051:第 51-150 大的 100 隻
策略型 ETF (Smart-Beta ETF)
- 特殊編纂指數,有人為加工
- 元大高股息 (0056)、元大台灣價值高息 (00940)、元大台灣高息低波 (00713)、富邦台灣中小 (00733)、復華日本全球護城河龍頭 (00949)、富邦公司治理 (00692)
- 經理人依據指數裡面的成分股買入股票,比較常見的就是高股息
- 股息率高的我多買一點
- 股息率低我就少買一點 低到一定程度我就踢掉
槓桿/反向 ETF (Leveraged / Inverse ETF)
經理人角色
- 責任範疇:嚴守指數規則、控制追蹤誤差、處理交易成本與稅費造成的落差
- 不需拉抬股價:績效完全取決於投資人選擇的指數
- 誤區案例:00940 投資人抱怨未拉抬股價,實際上責任在於投資人選錯指數
投資人角色
- 核心觀念:盈虧取決於是否選對指數
- 賺錢:因為選對指數 (如 QQQ)
- 賠錢:因為選錯指數 (如台灣 50 反一)
- 誤區:將指數績效歸因於基金公司或經理人
- 例子:
- QQQ:大賺時,不必知道經理人是誰,因為你選對了 QQQ
- 台灣 50 反一:大賠時,也無需責怪經理人,而是三商壽選錯了台灣 50 反一
評估指標
- 指數編制邏輯:篩選條件、權重方式、調整頻率
- 追蹤誤差 (Tracking Error) 與追蹤差距 (Tracking Difference)
- 流動性與規模 (AUM):影響交易價差
- 全年費用率 (TER):費用越低長期侵蝕越少
- 稅務與配息政策:考量二代健保補充保費、海外預扣稅
代表性產品
- SPY:追蹤標普 500 指數 (S&P 500)
- QQQ:追蹤納斯達克 100 指數 (NASDAQ-100)
- EFA:追蹤 MSCI EAFE 指數 (MSCI Europe, Australasia, Far East)
- EEM:追蹤 MSCI 新興市場指數 (MSCI Emerging Markets)
- AGG:追蹤 Bloomberg 美債綜合指數 (Bloomberg U.S. Aggregate Bond)
實務建議
- 長期核心:採用全球或廣基市值型 ETF 作核心持倉
- 衛星配置:視市場循環搭配高股息或因子型 ETF
- 價格迷思:淨值高低≠昂貴與否,應看內含價值與指數強度
- 定期檢視:每季檢查指數變動、費用與追蹤誤差
結語
- 成敗關鍵在於「選指數」而非「選基金公司」:充分研究指數、控管成本與風險,才能發揮被動型 ETF 的低費用與分散化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