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克效應
Dunning-Kruger Effect
定義
- 是一種認知偏差,低能力者傾向高估自身能力、高能力者傾向低估自身相對優勢的認知偏差
- 愈是什麼都不懂的人,往往愈有自信。
- 成因包含後設認知不足,難以覺察自身不足與他人差距
- 灰階思考#^155rme
- 榮獲 2000 年搞笑諾貝爾獎。
- % 無知比知識更容易造就自信 - Charles Darwin (達爾文)
- %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Socrates (蘇格拉底)
常見誤解:與技術成熟度曲線混淆
-
與網路常見的「技術成熟度曲線」無關,後者描述技術能見度的炒作—幻滅—復甦歷程
- 正確達克效應圖:
- 錯誤圖:
- 技術成熟度曲線 (Gartner Hype Cycle):
- 正確達克效應圖:
-
網路流傳的「自信先高後崩再回升」圖實為 Gartner 的技術成熟度曲線 (Hype Cycle)
-
該曲線主題是新技術的媒體關注與市場期望變化,非個體自我評估偏差
-
Dunning-Kruger 的核心不在曲線形狀,而在「自評與實際表現的系統性落差」
起源與研究背景 (1999)
- 由 Justin Kruger、David Dunning 發表,探討「無能且無自覺」的評估困難
- 研究動機案例:搶匪以檸檬汁自認能避開監視,凸顯錯誤自信的可能性
研究設計
- 任務範疇:幽默判斷、邏輯推理等多種能力測驗
- 步驟流程:先自評能力,再以專家/客觀得分為基準比較自評準確度
- 分群分析:以表現四分位數比較自評與實際的偏差幅度
主要發現
- 低表現者系統性高估
- 自評遠高於實際,如實力約 PR10 卻自評約 60
- 欠缺分辨好壞表現與辨識他人優劣的能力
- 中等表現者仍有偏高自評
- 高表現者傾向低估
- 自評約 70,實際約 90
- 常假設他人也能做到,低估自身相對優勢 (與錯誤共識效應、知識的詛咒相關)
後設認知的角色
- 後設認知:對自身思考/學習的監控、反思與校準能力
- 後設認知弱 → 難以客觀評估自己與他人,導致過度自信
- 訓練後設認知可降低偏差
- 低表現者自評下調約 10–20 個百分點,雖仍高估但明顯改善
- 高表現者自評更貼近實際,校準精準度提升
額外操弄與結果
- 告知他人實際得分後的再評估
- 低表現者自信反而上升 (如自評 PR60 → PR65)
- 高表現者上調自評,更接近真實表現
- 僅提供同儕資訊不足以矯正低表現者的過度自信,需結合後設認知訓練
實務啟示
- 不將「自信」等同「能力」,建立客觀回饋機制 (標準答案、同儕互評、導師評估)
- 系統化強化後設認知:明確評分標準、示範判準、引導反思、錯誤檢討
- 對高表現者:提醒其相對優勢,避免因「大家都會」而貶低自我評估
- 對團隊決策:以可檢驗的主張與數據/實驗 (如 A/B 測試) 降低錯誤自信風險